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建设 · 运动训练专业 · 正文

运动训练专业

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进展报告
责编: 发布日期:2012/09/29 发布人:SysAdmin校对: 点击量:

附件2:

项目类别:

安徽省高等学校

质量工程项目进展报告

项目名称:

运动训练特色专业

项目负责人:

张万祥

联系方式:

18919601369

所在单位: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立项时间:

填表时间:

2012年9月

安徽省教育厅 财政厅

填 表 说 明

1. 本报告书适用于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中示范院校、重点支持建设院校、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示范实习(实训)基地、教学团队、数字图书馆、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精品课程建设、高校合作联盟建设和分类管理改革试点等建设项目。报告书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经学校组织的专家检查审核同意后,上报省教育厅、财政厅备案,作为项目建设过程评价和成果验收的依据。

2.本任务书一式3份,A4打印,装订成册,要求字迹清楚、文字通顺。

3.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

一、项目建设目标

运动训练专业作为行业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专业定位,全方位构建“以能力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培养模式,为有效的满足运动训练人才培养的需求,确立了专业建设目标。

(一)发展目标定位:完善专业全面建设,提升专业教学训练及科研水平,发展优势竞技运动项目(群),继续建设好省级示范专业,以运动训练专业为龙头,带动相关专业群共同发展。

(二)教育层次定位:以三年制高职教育为主,五年制高职教育为辅,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三)人才规格定位: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人才培养理念,以竞技体育训练、竞赛体制改革和发展为导向,发挥地方竞技体育优势,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系统掌握科学训练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够胜任1-2个竞技运动项目的训练与教学工作,成为运动技术水平较高、实践操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技能型体育人才。

(四)服务面向定位:立足行业,为安徽竞技体育提供本专业最大的人才支持、知识贡献和社会服务。

三、人才培养目标

运动训练专业根据竞技体育行业的岗位特点和要求,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按照我国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具备从事运动训练实践能力和水平的运动员和教练员,能够胜任从事专项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科研与管理的专门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体现学院制定的“三培”人才培养目标,即“培育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高精尖竞技体育人才;培训高技能社会体育人才”。

通过培养,要求该专业人才掌握运动训练项目的教学与指导、组织、编排、裁判等实际工作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和应用能力,具有较高竞技水平和综合能力素质,能够满足专业岗位需求,适应比赛、训练、管理、服务一线的需要,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前期建设情况(对照任务书)

(项目的执行情况,采取的主要措施;项目建设进展,建设过程中开展的主要活动、特色做法等)

(一)专业建设执行情况及主要措施

1、健全组织机构保证

为保证专业建设顺利实施,建有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并由院领导担任组长,系主任、专业及学科带头人、教研室主任、专业教学团队骨干教师、产学合作单位负责人等组成的领导机构,负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制定、专业建设指导与实施工作。

2、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健全教学业务档案规范管理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以及教学督导等制度,从管理上监控并完善教学过程。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充分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系统性。推行 “三层双轨”专业技能培养模式。通过三层双轨制的培养,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都得到系统提高,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4、课程体系构建

以“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教学模式,通过课程应用模块的重组,形成新的课程体系,使新的课程体系成为院内高职教学改革独具特色的新型体系。建设1门院级精品课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校内实习基地及教学技能实践课的功能,形成校内、校外实习实训两大保障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将运动训练专业的核心课程放入学院校园网,使在训运动员能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缓解行业专业项目队学生长期存在的读训矛盾。同时与国内各相关体育院校联合,进行跨区域、跨学校、跨时空的信息交流。按专业课程体系要求,重新调整、编写、完成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编制。

5、师资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教师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数量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先后选派专业骨干教师王钢、郑俊俊、杨祎、左家凤等外出短期或长期培训,培养专业带头人1人。以进一步做好专业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工作、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6、科研成果开发

鼓励支持教师围绕教学开展科研工作,以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推动专业建设。支持教师进行学术活动,积极支持教师申报国家体育局和省体育局相关科研课题。根据教师自己所教授的课程或专业的需要,要求本专业专任教师每学年至少完成一篇论文或一项科研课题,在项目经费中给予奖励。鼓励教师进修和交流,争取每年选派1-3名优秀教师进修培训,参加有关学术会议,扩大学术视野,掌握学术动态。每学期有计划、有侧重地聘请社会、行业著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系列教学科研讲座。同时,利用学院现有学术资源为专业建设服务。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成果评比项目,凡申报成功者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支持和奖励。

7、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对现有校内实训基地按专业课程体系要求进行对应性调整和建设,改善实训场馆教学环境与条件、充实与更新实训设备,计划再建教学、科研、训练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训基地。现有专业实训场馆和基地对本专业学生实现全面开放,以适应学生补偿训练和技能实训的需要。通过加强校内实训场馆和基地的使用和管理,使专业实践教学实现以校内场馆基地为主,实现校内场馆的零距离使用。加强对实训场馆基地的使用管理,学生实训实行“准运动队化训练管理”模式,即学生在实训场馆实训,一切管理、要求和体系都要与运动队管理完全一致。建设完善现有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丰富实训实习内容。为使学生到行业、运动队实习更加顺利,同时扩展我院与多家行业、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明确学校和行业、运动队双方的责任。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承担学生顶岗后的一切生产、教育、培训活动,同时提供人才选聘的优先录用。新建1-2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努力探索规范的基地建设标准。在行业及社会企事业单位与学校双赢的前提下,让学生的实训实习成为行业和社会企事业选择新鲜人力资源的优先途径;让学生通过实习实训,在诚信意识、训练观念和职业素质方面都受到极大的教育与提高,从而达到实习实训过程成为宣传、推广学校特色人才培养的最好途径。

8、教材建设

制定教材使用计划。为体现我院运动训练专业的特色,立足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突出本专业的有用性、充分性和实践性,选用国家、行业规划的高质量教材,严格教材使用的选择程序,以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为标准,统一采购、统一使用。组织专业教师编写专项校本教材。加强教材编写的督查,对校本教材的编写给予专项立项和经费支持。鼓励参编公开出版教材,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9、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

教学管理机构健全,人员结构合理,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整体管理的职能。管理制度完备,学院制定有教学全方位管理制度。本专业所有教学文件齐全。建立了较完善的四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级监控是院教学督导室(督导组),负责对全院各教学训练部门、单位进行督导检查;二级监控是处系部巡查组,负责对本部门、本单位教学训练工作进行定时检查监控;三级监控是教研室和教学团队,负责对本教研室或团队教师进行规定内容的检查、指导;四级监控是学生评教信息员,负责对本班级任课教师日常教学进行监督考评、定期反馈信息。

院处系领导通过听、查课,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各主要的教学环节(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考核、成绩评定、实践教学等)均有规范的制度,控制有效。院系定期开展教师相互说课、听课、评课活动,学生评教等已成制度化,这些措施对强化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和保障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 项目建设进展

按照建设项目进展进度表,各项工作都严格按计划开展。

召开运动专业申报论证会(已完成);

制定“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建设方案(已完成);

编写运动训练专业各课程教学大纲(已完成);

完成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已完成);

制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库以及“双师”素质培养方案(已完成);

确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双师”培养对象(已完成);

与行业共同开发运动训练专业校本教材-运动选材学一本(已完成);

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教师抽查和行业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市场需求及岗位分析调研报告(已完成);

拟建运动心理学实训室(已完成);

新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个---中国科学院幼儿园(已完成);

建立运动心理实验室(完成70%);

进行校企合作科技项目1项,开展应用技术咨询与服务项目1项(在进行)。

另外,还进行了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杨业双)的培训和专业骨干教师(郑俊俊、杨祎、王钢、左家凤)的轮修培训工作(提前进行);进行体操馆和健身房校内实训基地改造和建设,完成两实训基地相关器材的配置;五月份为行业培训体育教练员约150人;七月份为省传统体育名校培养社会指导员130人(提前进行)。

截止八月底,按照进度表项目顺利推进,除心理实验室在建外其他项目均已顺利完成,并提前完成进度内容3项。

(三) 开展的主要活动及特色做法

1、实施《青蓝工程》,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促进了本专业年轻教师尽快成长。

2、在通过对毕业生市场需求及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学生就业去向,合理预测未来学生就业趋向,打破运训专业三年及两年界限,为他们开设市场较为需求的健身、羽毛球、跆拳道、篮球、网球、排球等专业技能课程,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等。)

目前,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的不足是:

1)学生理论课程成绩较低,应用能力不强:

2)学风应进一步加强建设;

3)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总体还不够强;

4)校外实训(实习)的建设与管理有待加强;

5)师资队伍有待充实加强高学历教学人员;

6)教学训练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今后的整改思路和措施:

1)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论素养。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薄弱,理论课学习缺乏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因此,要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使之认识学习理论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的学习文化兴趣,通过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构建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

2)加强学风建设,教学中注重“基础+实用”。理论教学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手段,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术科教学在掌握基本技术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通过专项技术理论与实践课程、训练课等,增加学生的运动体验,提高基本技能。

3)注重实践环节。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术科教学中,应加大学生课堂教学实习、训练实习等实践教学比重;二是构建合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教学、训练实践,理论得以联系实际,进而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差距,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更有针对性,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4)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通过组织、参与各级体育赛事、提供社区体育指导服务、兼职业余教练等与专业结合紧密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5)加强本专业与相关企业的互动,适时的扩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数量,加强学生在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实习管理工作。

6)师资队伍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高质量师资的引进,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教练和专业教师担任兼职教师,以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和教育、教学课题研究。

四、经费使用情况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方面:教学大纲修订5000元;

2、校企合作(实习实训)体制机制建设方面:体操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器械157951元,健美操馆建设改造资金50000元;校外专家技能指导费1800元;运动心理学实训室建设考察研讨费8000元;

3、师资队伍服务能力建设方面: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训20000元;

4、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运动选材学》校本教材的开发3000元;精品课程建设5000元(待建);

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方面:培训中心培训全省教练员和传统校(培训中心)。

五、阶段性成果(附有关材料及说明)

(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果、经验和成效。)

(一)前期取得的成果

完成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见校园网建设专栏);

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调研,完成就业调研报告一份(见校园网建设专栏);

编写运动训练专业各学科教学大纲;

体操房建设完毕,投入使用;

健美操馆建设完毕,投入使用;

开发《运动选材学》校本教材一本;

新建立中国科学院幼儿园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个;

确定专业带头1人(张万祥)、培养对象1人(杨业双),骨干教师及“双师”培养对象(见校园网政策保障文件);

安排3名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二)前期取得的经验

1、以运动训练特色专业建设为平台,带领社会体育、健美操、武术、表演专业共同发展,在建设周期内,通过对运动训练专业建设,突出专业特色优势,生源数量和招生方向有所改变和提高,规模较前适度扩大,校内实训基地的改造和完善为技能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必要保障。

2、人才建设是专业建设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培养了一批业务突出、指导水平较高的技能人才,推动了专业的发展,带动了学院各专业的整体进步。

3、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加强了与全国各省体育兄弟院校的联系,面对面学术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推动运动训练专业深入系统研究,提高了运动训练理论与技能整体水平,有利于整体体育优势的充分发挥。

(三)前期取得的成效

自特色专业建设以来,我院紧紧围绕充分发挥运动训练专业特色优势这一核心,引导本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重点加强专科体育文化建设,以运动训练竞技体育内涵建设为主,既注重专科建设的规模扩张,同时注重专业建设的特色发挥和专项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

一是制定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以突出运动训练专业特色优势为主题,按照计划实施专业建设;二是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注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我省优秀运动队合作培养运动员,合作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合作开发校本教材;三是加强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形成合理梯队,并完成了“老带青”的传承工作,将老专家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充分发挥专业学术带头人的作用,指导专业建设;四是确定了专项技能的社会化需求较多的六个方向,健身运动、羽毛球、篮球、网球、跆拳道、排球,让有专项的学生积极保持专项水平,让没有专项的学生掌握一门运动职业技能。 (有关课程视频见校园网专栏)

六、后期建设方案及措施

2012年9月进行校企合作科技项目1项,开展应用技术咨询与服务项目1项; 建设1-2门院级精品课程;

2012年10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3-5人;教师轮修培训。与行业共同开发运动训练专业校本教材2本;

2012年11月建设教学录播系统,购买专业图书音像资料;

2012年12月继续为行业培训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

七、审核意见

学校审查意见:

该专业建设为央财资助建设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底蕴。建设思路清晰,措施得当,成果内容丰富。所在系高度重视,经费使用合理。能够严格按照建设进度进行建设。

(签章):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八日

专家检查意见:

专家组负责人:(签字)

专家组其他成员:(签字)

年 月 日

教育厅审核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

上一条:运动训练专业就业质量调研报告
下一条:没有了!

版权所有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合肥市包河区花园大道595号

联系电话:0551-63686966       招生热线:0551-63686550   63685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