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官网欢迎您!

通知公示

首页 > 通知公示 > 正文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2020)

发布日期:2020-10-14 作者:徐旭东 校对: 责编:

目录

第一部分学校概况

第二部分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分析

一、办学基础能力

1.办学经费情况

2.教学仪器设备设施

3.校舍及信息化教学条件

3.1校舍情况

3.2 信息化教学条件

二、双师队伍建设

1.教师队伍情况

2.双师型队伍建设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三、专业人才培养

1.专业概况

2.课程开设结构

3.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4.校企合作

四、学生发展

1.招生计划完成质量

2.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3.就业情况

3.1直接就业率

3.2毕业生就业去向

3.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及毕业生的评价

4.社会责任教育

五、社会服务

1.服务体育人才需求

2.服务安徽全民健身战略

3.服务竞技体育

4.服务运动员保障

5.服务安徽体育教育、体育管理

6.服务脱贫攻坚

6.1脱贫攻坚

6.2体育教育扶贫

第三部分挑战与展望

一、面临的挑战

二、展望与措施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20〕25号)以及《安徽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转发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皖教督办函〔2020〕5号)文件要求,按照《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文件精神,我院结合发展实际,积极开展2020年度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工作,组织实施问卷调查、数据填表、平台上报等工作,现结合本次评估做出自评报告。

第一部分学校概况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安徽省体育学校,创办于1954年,后历经数次变迁,先后8次更名,2001年6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成立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位于合肥市包河区花园大道1号,紧邻安徽省行政中心,居巢湖之滨,省府轴心,环境优雅,景色宜人,占地面积700余亩。

60余年来,学院办学内涵不断丰富,逐步明确了“传德技之道,育体育精英”的办学理念;确立了“立足行业,面向社会,突出技能,德训并重,将体院建设成为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科研于一体的体育优秀人才培养基地”的办学定位;凝练了“求实、创新、夺标、育人”的校训;树立了“培育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高精尖竞技体育人才、培训高质量社会体育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更肩负起了“服务为国为省争光、服务安徽崛起战略、服务人民健康需求”的重大历史责任。

学院先后四次被授予“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称号;连续两次被评定为

“国家手球奥林匹克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国家田径奥林匹克后备人才训练基地”,被评为“国家体操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学院还相继被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保障部、省教育厅、省体育局确定为“国家级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基地”“安徽省教练员培训基地”“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等;2017年亚洲举重培训学院,2018年安徽省教练员学院、安徽师范大学体育科学研究院在我院挂牌成立。

建校以来,学院为国家培养出了上万名各类体育人才。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荣获20多个世界冠军,2人次打破世界纪录,21人次获得亚洲冠军,18人次打破亚洲纪录,近400人获得全国比赛冠军。特别是邓琳琳在北京奥运会、伦敦奥运会上蝉联女子体操金牌,孟苏平获里约奥运会女子举重75KG以上级冠军。连续三届奥运会夺冠,凸显了学院办学实力与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学院在全国同类高等职业院校师生职业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其中学生参赛获得两个团体一等奖、三个个人一等奖,教师参赛获得三个一等奖,参赛成绩稳居前茅。

第二部分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分析

一、办学基础能力

1.办学经费情况

近年来,学校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拓宽筹资渠道,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保持平稳,地方教育经费投入逐渐扩大。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方面,2017年为22989.94万元;2018年为11094.74万元;2019年为17336.78万元。学杂费收入平稳增长。

表1近三年学院经费收入情况

项目

2017年度(万元)

2018年度(万元)

2019年度(万元)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22989.94

11094.74

17336.78

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

4361.97

7566.49

9362.1

事业收入

954.27

990.51

1028.56

2.教学仪器设备设施

学院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逐年增加。2017年设备总值为3119万元,2018年为3181.06万元,2019年为3660.61万元,总体上高于全国中位数。学院教学科研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为87529㎡,能够为教学、训练、科研和生活提供保障。但随着学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国家骨干及省示范位数相比,学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

表2近三年学院教学仪器设备值情况

教学仪器设备配备

2017年度(万元)

2018年度(万元)

2019年度(万元)

教学仪器设备值总值

3119

3181.06

3660.61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2.6864

1.40431

1.0523

3.校舍及信息化教学条件

3.1校舍情况

自2008年起,学院先后进行一期、二期和三期工程建设。建有教学大楼、标准田径场、综合训练馆、实习实训基地 、图书馆、学生公寓、拓展基地等现代化教学训练设施,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及运动员的学习、训练及生活需要。2019年学院占地465981.58㎡,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80937㎡,行政办公用房面积6592㎡,生均教学行政用房28.20㎡,生均占地面积150.12㎡ 。目前学院深入推进二期工程建设,综合球类馆(18006.4㎡)先期投入使用,运动员公寓(26524.83㎡)、游泳馆(17644㎡)、室内田径馆(24800.6㎡)等即将建成。2019年,法治广场、北广场雕塑、学校大门等校园环境提升工程全面竣工。一座现代化的美丽校园矗立在合肥滨湖科学城腹地。

3.2 信息化教学条件

学院拥有教学用计算机489台,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数15.72台,网络信息点数800个,数字资源总量787GB,实现部分无线网络覆盖。信息化管理使用范围包括行政办公管理、教务教学学籍管理、招生就业管理、顶岗实习管理、网络课程及教学系统、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资源库系统等。校园一卡通使用于校内就餐、校内购物、住宿管理。学院与中国电信合肥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优化学院信息化建设。

二、双师队伍建设

1.教师队伍情况

学院现有教职工239人,专任教师175人,其中专业教师109人,双师素质教师75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48人,中级职称65人,初级职称59人。学院教师中省级教坛新秀7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

表3近三年师资队伍相关指标情况

指标

2017年度

2018年度

2019年度

生师比

12.18

12.23

14.44

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44.20

46.38

42.29

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26.81

30.43

29.14

2.双师型队伍建设

学院双师素质教师75人,结构较为合理。学院目前有省级教学团队7个。近年来,学院进一步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出台政策举措,大力推动教师向专业型、技能型方向发展,支持教师开展有助于提高业务能力、增强素质本领的学历提升、专业进修、技能培训与竞赛等专项工作。每年选派30余名教师参加国培、省培,目前有1名博士在读,2名访问学者已结业,2名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在研。

2019年选派了30名教师参加“以德立身、以德育人 争做‘四有’好老师”专题网络培训,35名教师参加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网络培训,21人次教师参加了专业培训,主要集中于“双师素质”、“课程信息化建设”、“专业能力研修”、“思想政治业务”、“职业标准”等方面。经过培训,教师的业务素质不断提升,学院国家级考评员、培训师在教师中占比不断攀升,学院目前有健美操、健身教练、武术、体育舞蹈、游泳救生员、跆拳道等职业(工种)的考评员或培训师,成为既是教师又是培训师的“双师”人才。

学院开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与认定工作,近三年每年均有10人左右教师获得安徽省教育厅双师型认定。学院积极利用体育行业优势,运用校企合作资源,支持教师赴企业行业开展业务学习、技能培训,推行教师分批脱产锻炼,本周期实际赴企业锻炼达400余次。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学院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制定了兼职聘用与管理办法,充分利用社会优质人才资源,采用请进来的方式,聘请社会、行业、企业高级管理人才、技术能手到学院兼职任教,主要承担专业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任务和实习指导工作,有力推动实践教学开展,强化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校企合作专业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健身指导与管理、体育艺术表演等专业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2017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总额19.95万元,2018年15.76万元,2019年22.5万元。学院下步将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库,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加大对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规范兼职教师聘用资格,对兼职教师库进行动态调整,适时更新,发挥其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的重要作用。

三、专业人才培养

1.专业概况

学院开设15个专业:运动训练(五年制)、运动训练(足球运动方向)、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休闲体育、休闲服务与管理、民族传统体育、康复治疗技术、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艺术表演、体育运营与管理、健身指导与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15个专业中教育与体育类11个,医药卫生类1个,旅游类1个,公共管理与服务类2个。学院的招生专业规模在全国19所体育类高职院校中排名第二。

15个专业中中央财政支持产业发展能力项目1个(运动训练专业)、省级特色专业5个(运动训练、康复治疗技术、体育艺术表演、健身指导与管理、社会体育),省级高水平专业两个(运动训练、康复治疗技术);拥有省级技术技能型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精品课程类在建项目9门、省级教学团队7个(其中体育艺术表演为省级创新教学团队)、省级科教研在研项目二十余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两项、三等奖5项、省级校企合作基地3个。在籍学生3600余人,近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

2019年,学院与安徽师范大学开展专升本教育联合办学,招收首届体育教育专业新生。此外,学院还与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合作办学,开展本科学历教育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针对现有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围绕职业教育的市场性、时代性和特色性,深入整合专业教学资源,以专业集群建设为抓手,以专业应用技能教学为核心,全面提升专业教育质量。

学院依托行业办学优势,响应全民健身战略、健康中国战略,顺应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发展新趋势、新要求,积极加强学院专业集群的调整与建设,明确专业集群下各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一是围绕体育教育事业发展,明确体育教育专业面向小学、幼儿园培养体育教师;加快该专业的转型升级,强化针对小学、幼儿园体育教学需求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改革。二是围绕健康产业发展,以体医融合为主要方向,开展体育保健与康复、康复治疗技术、老年服务与管理三个专业的改造,发挥体育养生、体育康复、体育保健在各类人群健康促进中的作用。明确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以培养学生现代医学康复技术手段为主、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以传统养生和体育养生为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以养生护理为主的专业人才技能培养特色。三是围绕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体育产业发展,加快体育休闲类、健身类、服务管理类专业升级改造。系统梳理了各专业的发展方向,确定了面向体育旅游、运动健身、体育培训业开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工作。四是从服务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角度,加快运动训练(五年制)专业建设步伐,不断调整项目设置,构建与省优秀运动队相结合的选材、育才机制。学院承接教育部交办的首批专业标准——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教学标准制(修)订工作,在教育部组织的评审中顺利通过,并于2019年7月正式发布。

目前,15个专业对接安徽体育强省“全民健身抓普及、竞技体育创佳绩、青少年体育增后劲、体育产业大发展”要求,对接安徽区域经济与服务社会需要,逐步形成了体教结合类、体医结合类、体训结合类、体艺结合类、体管结合类等专业集群,实现了分类管理、协同发展的格局。15个专业均建立有地方、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中来自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比例不低于50%。加强校企合作,与中竞(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爱玛会文体集团、安徽爱尚动体育文化公司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学院通过调研,召开由企业负责人、行业技术技能专家参加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研讨专业建设,形成人才培养标准、技术技能标准、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等方面的共识,实现了人才培养有效对接社会需求,具有较高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2.课程开设结构

优化课程体系。为加强与行业企业联动构建课程体系,推进以工作过程和能力本位要求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学院按照职业面向——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支撑课程的逻辑思路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构建。建立了“两类四块一平台”的课程体系,“两类”指必修课、选修课,“四块”指“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技能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一平台”是“三位一体”课程平台。为完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有力推动三个“进”。一是“1+x”进课程。继2018年健身指导与管理、体育艺术表演等专业率先实施了课证融通后,学院15个专业积极推进“1+x”工作,将“x”纳入课程内容,推进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相对接,职业技能鉴定与课程学习考核对接;二是技能大赛进课程。健身指导与管理、运动训练、体育运营与管理等专业对照全国体育职业技能大赛标准,加强课程改革,实现了赛训融合;三是职业拓展进课程。推动了专业群课程模块选修制,通过专业选修课实现专业方向的自主选择,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

2018-2019学年全校共开设课程142门,从课程类型来看,A类课程(纯理论)占7%,B类课程(理论+实践)占58%,C类课程(纯实践)占35%。

表42018-2019学年课程开设结构情况

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课程占比(%)

备注

课程类型

A类课程

7

B类课程

58

C类课程

35

课程属性

公共课

9

专业基础课

24

专业课

67

打造精品课程。一是精品课程建设有突破。2019年共立项省级精品线下课程7门,立项校级1门,立项省级智慧课堂2门,校级MOOC1门;二是课程资源建设有起色。目前学院教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学习通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探索混合式教学意识明显增强,目前有12门课程进行课程资源建设;三是选修课程建设有亮点。实施选修课程改革,利用现有资源开展选修课程,将学院选修课程分为普选、专选、特选三类。普选课程突出通识能力,专选课程突出拓展能力,特色选修课程突出学院特色。

抓教材建设促课程内容跟进。一是完善了《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教材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教材的申报、选用、审核及管理程序,健全了教材选用制度;二是制定了《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校本教材建设管理办法》,开展了学院2019年校本教材立项申报工作,《体育教学理论与实务》《体育创业概述》《休闲体育运动损伤与急救》《体育艺术欣赏》获批立项;三是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与规划教材编写。如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教材《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编写工作,2019年申报的《体育赛事管理实务》入选全国体育高等职业教育核心教材建设名单。

课程建设在专业建设中举足轻重。学院逐步实施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加快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初步形成教学改革成果,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3.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各专业不断深化专业建设改革,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现建有面向各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26个,其中省级实训基地3个。校外实训基地39个,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765个,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0.38个,能够满足各专业学生实习实训需求。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选派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发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培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

4.校企合作

学院瞄准体育产业、健身运动、体育旅游、康复保健以及新兴运动(如电子竞技)市场需求,加强与省内外行业企业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院积极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威斯达、中竞上海电竞、爱玛会文体集团、安徽爱尚动文体有限公司均参与学院相关专业办学,并且广泛开展学生实习、课程开发、师资交流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威斯达实习实训基地、电子竞技实习实训基地、体育营销实训基地、体育保健康复实训基地、体育教育实训基地等设施设备,配备完善,条件一流,企业提供的校内仪器设备值达190余万元。

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与制定上,均充分吸收校企合作单位意见和建议,达成合作培养共识;注重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链接、实习实训的顺序开展与实施、职业资格考证与课程开设的时机、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可能性、课程开设的合理及必要性、职业生涯规划的前瞻性。

四、学生发展

1.招生计划完成质量

学院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按照教育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原则,依据省教育厅关于《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工作实施办法》的要求,不断健全完善“知识+技能”、分类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等招生考试办法,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

自2016年起学院开始落实分类招生各项工作,招生计划和招生专业逐年增加,在考生参加全省文化素质测试达线的基础上,针对报考不同专业的考生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测试内容和评分标准,凸显“知识+技能”多元化测试方式。从近几年分类招生考试的情况来看,广大考生普遍认可了这种人才选拔形式。

学院一直办有运动训练专业五年制高职,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以初中为起点的五年制高职培养制度,学院近年来不断修订考试评价标准,改革考试流程和内容,同时不断修订运动训练专业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更适应市场与社会需求,更切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2017年,统招计划招生851人,录取812人。2018年,计划招生1100人,录取812人。2019年我院高职招生计划数为1638人,实际录取数为1586人,计划完成率96.83%。其中统招考生录取748人,分类招生考生录取636人,五年制高职录取202人,报到1273人,总报到率为80.26%。学院近三年招生计划完成比例逐年增长。近年来,体育类、艺术类、普通文理科录取最低分位次逐年上升,目前已居全省高职院校中游水平。

按照高职院校面向社会人员扩招要求,我院开展了两次面向社会人员高职扩招工作。2019年6月第一次高职扩招恰逢普通高考,省教育厅关于扩招的政策要求也时有反复,下达给我院的500个计划经报名、考试、录取、确认和报到等环节层层筛选后,仅27人;2019年10月我省又开始了第二次扩招,我院紧紧地把握住了这次机遇,在下达300计划的情况下经多方宣传和动员,报名人数达470人,参考人数429人,录取429人。

2019年,学院与安徽师范大学开展专升本教育联合办学,招收首届体育教育专业新生。2019年,学院积极探索“3+2”联合办学模式,与芜湖师范等3所学校建立了“3+2”联合办学合作关系。此外,学院还与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合作办学,开展本科学历教育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2.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学院积极推动学生开展职业资格和岗位培训工作,学院积极支持、引导学生参加与专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工作,开展专项培训,引入社会资源,协调培训、考证、办证、发证事项,目前学院每届毕业生双证获取率均接近90%。从获取率看,获得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呈逐年增长趋势;获得行业企业颁发的资格证书均超过90%以上。从专业看,运动训练、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等专业获得的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率较高。

学院积极申报“1+x”试点,“运动营养”1+x技能证书试点获批。同时,学院依托培训中心、省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开展各级各类培训,服务社会。目前,培训的专项技能涉及到游泳救生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健美操、游泳、网球、跆拳道、武术、攀岩、健身教练、体育舞蹈、羽毛球)。此外学院依托培训中心,开展教练员培训,涉及到足球、举重、篮球、健身等项目,其中,参加培训的运动员学生保持在年均30人左右。

3.就业情况

3.1 直接就业率

学院领导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以主要领导为负责人的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始终坚持把就业工作列入年度就业工作要点,不定期召开就业工作会议对就业创业工作进行指导。多渠道发布就业招聘信息。学院充分发挥院招生就业信息网站、就业工作QQ群、学院宣传栏、各系班级群、微信群等,及时发布就业招聘信息、就业服务政策。近年就业率稳定在90%左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表5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一览表

毕业生

2017

2018

2019

毕业生数(全日制)

436

669

563

毕业生升学数(全日制)

8

12

71

毕业生就业

就业数(全日制)

391

617

531

其中

自主创业数

2

1

6

中小微及基层就业数

366

581

441

500强企业就业数

0

0

0

图1

2017-2019年毕业生毕业规模、就业率

3.2毕业生就业去向

从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地域分布看,签约省内和合肥的学生人数仍然占多数。就业领域相对分散,就业比例最高的是健身行业、教育行业和销售业。大部分毕业生就业方向是中小微企业。学校2019届毕业生主要选择在安徽省内就业(86.37%),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省外就业人数较多的地区为江苏省(4.85%)和浙江省(3.46%)。

图2 2019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2019届毕业生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51.98%)、“教育(13.52%)”及“批发和零售业”(9.09%);这一行业流向与学校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调研2019届毕业生中,有25人选择自主创业。创业行业呈多元化分布,主要集中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行业和“教育”行业;其创业领域与所学专业相关或一般的比例为56.52%。

图32019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十个行业分布

3.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及毕业生的评价

通过调查,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院办学宗旨明确,办学定位准确,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环境优越,办学质量较高。毕业生专业功底扎实、实践技能较强,具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综合素质较高。近三届毕业生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满意度较高。

同时,2019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达到97.56%,86.47%的毕业生愿意向他人推荐自己的母校;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98.48%,对母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满意度为98.45%;毕业生对任课教师各方面的满意度均在96%以上。

4.社会责任教育

学院以“立德树人”作为学生工作之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育体系之中,将社会责任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中,积极探索社会责任教育课程。创新教育形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慈善活动、社区服务、挂职锻炼、专业服务、义务劳动、青年志愿者等活动,正确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观看励志影视作品、走进社区、走进中小学校园,以专业技能服务社会需求,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开展了“学雷锋”志愿服务,“三八妇女节、感恩在路上”主题教育活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歌咏比赛,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升旗仪式,校史馆开门迎新,国庆游行安徽彩车主题座谈会,无偿献血,高雅艺术进校园,校运会,党的十九大代表孟苏平同志传达学习十九大精神报告会等活动。团学系列活动的开展与主题教育相得益彰,主题教育既给团学活动铸了魂,团学活动也丰富了主题教育形式和内容,二者的结合更是搭建了高校意识形态的思想阵地。尤其值得称颂的是,201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安徽彩车巡演,我院7名同学,克服困难、认真排练、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展现了皖美风采,为学院赢得了声誉。

五、社会服务

1.服务体育人才需求

服务体育应用型、专业型、技能型人才社会需求,培养社会所需的中高级应用型体育人才。以主动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强体育教育类、体育健身类、体育管理类、体育经营类、体育休闲旅游类、体育表演类、体育保健与康复类人才培养。

2.服务安徽全民健身战略

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引领体育健身,展示专业技能,助推安徽全民健身事业。围绕省内大型体育活动,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积极为周边单位提供健身指导、业余训练指导及各类运动会裁判服务工作,彰显了学院的办学特色。

近年来,学院在合肥国际马拉松等大型体育赛事、合肥中考体育测试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撑。

3.服务竞技体育

一是服务安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确立了龙头地位。以服务安徽竞技体育人才为目标,构建以安徽省体育运动学校为龙头的安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学院组队参加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手球夺得冠军。三年来,学院为安徽省优秀运动队输送了近百名后备人才。二是运动员文化教育、学历教育全对接。学院承担服务省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工作职能。开展符合相应年龄段的义务教育。与学院周边优质中小学教育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开设学院与中小学共建班,实施送教上门。

4.服务运动员保障

一是开展运动员励志教育。2019年举办了79名新进运动员入队仪式,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二是服务运动员文化教育。根据运动员文化教育需求,采用单独编班制、送教上门等方式,保障运动员全面接受文化教育、学历教育。发放运动员高等教育资助金413700元;办理审核24名优秀运动员免试上学。三是服务退役运动员择业。共有运动员18人次参加了各总局的培训学习。2018年承办了全国退役运动员综合素质培训班。举办退役运动员职业辅导培训班(退役运动员转型健身教练培训班、退役运动员转型营养师培训班)。

5.服务安徽体育教育、体育管理

学院作为“国家级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基地”“安徽省教练员培训基地”“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积极争取上级单位支持,开展教练员、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2017-2019年共向体育行业内和面向社会提供相关体育类培训近2000人次。服务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2019我省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参加鉴定人数5144人次,有3014人次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58.59%,涉及合肥、蚌埠、亳州等13个地市,包含游泳救生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攀岩、健身教练、羽毛球、山地户外、跆拳道、武术、体育舞蹈)等9个职业项目。能力建设情况2019年推荐参加总局组织的考评员培训20人,全省考评员达到100人次;推荐参加培训师培训3人,全省培训师人数达到54人次。

6.服务脱贫攻坚

6.1脱贫攻坚

2017年以来,学院派遣3名政治素质好、吃苦精神强的党员组成扶贫工作队进驻对点帮扶安徽省临泉县宋集镇赵围孜村。两年以来,开展了为村民解忧服务、支援贫困村建设、结对帮扶等脱贫攻坚工作。一是帮扶结对,学院中层以上党员干部与贫困户开展结对包户,互留联系电话,实现扶贫工作联动互通。二是定期走访,包户党员每年至少两次以上走访贫困户,跟进了解脱贫工作现状,剖析贫困原因,寻找脱贫办法,拓宽致富途径。三是开展送温暖活动,重大节日,包户党员亲自到村上门看望贫困户,送上节日慰问品、慰问金,让贫困户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在党员和当地村委会的帮助下,结合贫困户实际,以外出打工、挖塘养鱼、养猪养羊、种植经济作物等增加收入方式,走实了脱贫致富的坚定步伐。

6.2体育教育扶贫

为贯彻国家“教育扶贫、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增强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我院与安徽省金寨县教育局进行精准教育扶贫合作。2019年7月10日,双方就金寨县精准教育扶贫接力支教志愿服务事宜初步达成了共识。选派实习生主要开展支教、体育教师技能培训以及体育赛事组织。一方面对拓宽我院学生实习、就业渠道,开拓了校地合作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我院社会知名度、影响力和美誉度;另一方面通过体育帮扶来实现精准教育扶贫,支持农村教育发展,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第三部分挑战与展望

一、面临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要求高等教育要实现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方向,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不断探索,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切实回归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学院跨越式发展、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事业初心。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求、适合职业岗位能力、适宜长远发展的新型应用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岗位能力为标准,以技术技能为中心,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这是职教改革的方向。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事关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的物理空间已发生巨大变化。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室里传授书本知识,更多的是在虚拟教学情境、真实教学环境、工厂工地、生产流水线、场地场馆中,传授技术、教授能力。因此,教师要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指导能力,要成为技术技能教学的行家里手。

二、展望与措施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双基”标准化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培养复合型体育技术技能人才。具体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坚持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教学工作向心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九个坚持”,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学院教学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九个坚持”和对职业教育工作的一系列工作要求,始终牢牢掌握党对教学工作的领导权。要强化课程思政,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结合我院学生特点,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强化专业课教师立德树人意识,结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梳理每一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强化中华体育精神,发挥专业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

坚持“四个回归”,落实教育工作根本属性,确保教学工作凝聚力。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本科教育大会上提出,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四个回归”不仅是对本科高校的要求,同样也适合高职院校。我院的教学工作也要推进“四个回归”:一是回归常识,就是学生要刻苦读书学习,学院要构建适合学生刻苦学习的“大楼”,培养引导学生刻苦学习的“大师”,熏陶学生刻苦学习的“大雅”;二是回归本分,就是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要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主力军;三是回归初心,就是要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紧扣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四是回归梦想,就是要倾力实现体育教育报国、体育教育强国梦。

坚持品牌引领,落实内涵发展,确保教学工作竞争力。

一是学生出彩,工匠精神和能工巧匠同类院校领跑。大赛是技术技能人才竞技的主阵地,也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好平台,更是促进学生回归学习的有效手段。下步学院要紧紧围绕四赛一演工作,对接省教育厅组织的省赛,对接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的国赛,对接行业协会组织的赛事,打造学院品牌校赛,形成校赛、省赛、国赛层层递进的参赛体系。二是教师出力,“双师”教师能力和敬业精神同类院校领先。“教学名师”是学院引领发展的驱动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学院创新发展的母机。下步学院要重点打造名师,培养或引进大师;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着力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三是服务出色,人才供给和产业吻合度同类院校前列。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支“用得上、留得住、能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生力军。下步我院将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接安徽体育人才需求,服务地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