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办学基础能力
1.学院概况
2.办学经费情况
3.教学仪器设备设施
4.信息化教学条件
二、双师队伍建设
1.教师队伍情况
2.双师队伍建设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三、专业人才培养
1.专业概况
2.课程开设结构
3.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四、学生发展
1.招生计划完成质量
2.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3.直接就业率
4.毕业生就业去向
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及学生评价
6.社会责任教育
五、社会服务
1.服务安徽体育强省战略
2.服务安徽全民健身战略
3.服务安徽体育职业人才发展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1.存在的主要问题
2.改进措施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8〕17号)以及《安徽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转发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皖教督函〔2018〕11号)文件要求,按照《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文件精神,我院积极开展2018年度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工作,组织实施问卷调查、数据填表、平台上报等工作,现结合本次评估做出自评报告。
一、办学基础能力
1.学院概况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安徽省体育学校,创办于1954年,后历经数次变迁,先后8次更名,2001年6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成立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办学内涵不断丰富,逐步明确了“传德技之道,育体育精英”的办学理念;确立了“立足行业,面向社会,突出技能,德训并重,将体院建设成为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科研于一体的体育优秀人才培养基地”的办学定位;凝练了“求实、创新、夺标、育人”的校训;树立了“培育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高精尖竞技体育人才、培训高质量社会体育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更肩负起了“服务为国为省争光、服务安徽崛起战略、服务人民健康需求”的重大历史责任。
学院设有10个教学训练系部,其中4个运动系为省级运动项目管理中心,6个系为教学系部。学院现设有15个专业,拥有在籍学生3000余人。
学院先后四次被授予“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称号;连续两次被评定为 “国家手球奥林匹克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国家田径奥林匹克后备人才训练基地”,被评为“国家体操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学院还相继被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保障部、省教育厅、省体育局确定为“国家级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基地”“安徽省教练员培训基地”“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等,2017年亚洲举重培训学院在我院挂牌成立。此外,安徽省教练员学院即将在我院挂牌。
建校以来,学院为国家培养出了上万名各类体育人才。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荣获20多个世界冠军,2人次打破世界纪录,21人次获得亚洲冠军,18人次打破亚洲纪录,近400人获得全国比赛冠军。特别是邓琳琳在北京奥运会、伦敦奥运会上蝉联女子体操金牌,孟苏平获里约奥运会女子举重75KG以上级冠军。
2008年,学院整体搬迁至合肥市包河区花园大道1号,新校区毗邻著名的“生态之镇”“体育小镇”—大圩镇。学院占地面积700余亩,拥有符合国家标准的标准田径场、综合训练馆、实习实训基地 、图书馆、学生公寓、拓展基地等现代化教学训练设施,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及运动员的教学、训练及生活需要。学院一期工程建筑面积为158808㎡。目前学院深入推进二期工程建设,包括综合球类馆(18006.4㎡)、运动员公寓(26524.83㎡)、游泳馆(17644㎡)、室内田径馆(24800.6㎡)、新拓展基地等。
2.办学经费情况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保持平稳,地方教育经费投入逐渐扩大。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方面,2015年为12410.33万元;2016年为5876.55万元;2017年为25772.69万元。学杂费收入平稳增长。
3.教学仪器设备设施
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逐年增加。2015年设备总值为2887.33万元;2016年为2975.35万元;2017年为3119万元。学院教学科研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为87529平方米,能够为教学、训练、科研和生活提供保障。
4.信息化教学条件
学院拥有教学用计算机371台,网络信息点数800个,数字资源总量787GB,实现部分无线网络覆盖。信息化管理使用范围包括行政办公管理、教务教学学籍管理、招生就业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资源库系统、课堂及实训教学系统。校园一卡通使用于校内就餐、校内购物、住宿管理。学院与中国电信合肥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优化学院信息化建设。同时学院投资近百万元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将于2018年年底建成,极大提高学院信息化教学水平。
二、双师队伍建设
1.教师队伍情况
学院现有教职工250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58人,中级职称62人,初级职称72人。专任教师171人,其中专业教师82人,双师型教师55人。学院教师中省级教坛新秀6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
2.双师型队伍建设
学院双师型教师55人,结构较为合理。近年来,学院进一步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出台政策举措,大力推动教师向专业型、技能型方向发展,支持教师开展有助于提高业务能力、增强素质本领的学历提升、专业进修、技能培训与竞赛等专项工作。学院开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与认定工作,近三年每年均有10人左右教师获得安徽省教育厅双师型认定。支持教师赴企业行业开展业务学习、技能培训。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学院充分利用社会优质人才资源,采用请进来的方式,聘请社会、行业、企业高级管理人才、技术能手到学院兼职任教,主要承担专业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任务和实习指导工作,有力推动实践教学开展,强化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三、专业人才培养
1.专业概况
学院现设有15个专业,分别为:运动训练、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体育运营与管理、民族传统体育、康复治疗技术、表演艺术、休闲服务与管理、健身指导与管理、体育保健与康复、休闲体育、体育艺术表演、老年服务与管理、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在全国同类高职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学院现有中央财政支持产业发展能力项目1个(运动训练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运动训练、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健身指导与管理、表演艺术专业)、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教研项目18个、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
针对现有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围绕职业教育的市场性、时代性和特色性,深入整合专业教学资源,以专业集群建设为抓手,以专业应用技能教学为核心,全面提升专业教育质量。
学院依托行业办学优势,响应全民健身战略、健康中国战略,顺应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发展新趋势、新要求,积极加强学院专业集群的调整与建设,明确专业集群下各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一是围绕体育教育事业发展,明确体育教育专业面向小学、幼儿园培养体育教师;加快该专业的转型升级,强化针对小学、幼儿园体育教学需求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改革。二是围绕健康产业发展,以体医融合为主要方向,开展体育保健与康复、康复治疗技术、老年服务与管理三个专业的改造,发挥体育养生、体育康复、体育保健在各类人群健康促进中的作用。明确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以培养学生现代医学康复技术手段为主、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以传统养生和体育养生为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以养生护理为主的专业人才技能培养特色。三是围绕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体育产业发展,加快体育休闲类、健身类、服务管理类专业升级改造。系统梳理了各专业的发展方向,确定了面向体育旅游、运动健身、体育培训业开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工作。四是从服务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角度,加快运动训练(五年制)专业建设步伐,不断调整项目设置,构建与省优秀运动队相结合的选材、育才机制。
目前,学院设置了竞技运动类、社会体育类、体育教育类、康复保健类、体育产业类专业群,实现了分类管理、协同发展的格局。15个专业均建立有地方、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中来自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比例不低于50%。加强校企合作,与中竞(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学院通过调研,召开由企业负责人、行业技术技能专家参加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研讨专业建设,形成人才培养标准、技术技能标准、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等方面的共识,实现了人才培养有效对接社会需求,具有较高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2.课程开设结构
学院实施课程改革,开展模块化教学,突出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教学实践。牢牢把握职业教育“四合理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开展学生知岗、跟岗、顶岗实习实训教育,加强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提高学生技术技能。
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要求和“课程体系对接职业能力、课程内容对接工作任务、教学情境对接工作情境”的课程建设思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推进课程建设改革。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遵循“应用性、职业性、实践性、前瞻性”的原则,根据行业、市场和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的要求,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结构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并依据社会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促进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工作的实施和监管。
课程建设在专业建设中举足轻重。学院逐步实施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加快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初步形成教学改革成果,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3.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高度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注重校企合作。现建有面向各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25个,能够满足各专业学生实习实训需求。
各专业不断深化专业建设改革,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选派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发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培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
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与制定上,均充分吸收校企合作单位意见和建议,达成合作培养共识;注重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链接、实习实训的顺序开展与实施、职业资格考证与课程开设的时机、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可能性、课程开设的合理及必要性、职业生涯规划的前瞻性。
学院积极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威斯达、中竞上海电竞公司均参与学院相关专业办学,并且广泛开展学生实习、课程开发、师资交流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威斯达实习实训基地、电子竞技实习实训基地、体育营销实训基地、体育保健康复实训基地、体育教育实训基地等设施设备,配备完善,条件一流。
四、学生发展
1.招生计划完成质量
学院根据省教育厅要求,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招考,逐渐增加分类招生指标,扩大就业前景广阔,特色明显,优势突出,考生兴趣高的专业招生数。学院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按照教育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原则,依据省教育厅关于《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工作实施办法》的要求,不断健全完善“知识+技能”、分类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等招生考试办法,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
自2016年起学院开始落实分类招生各项工作,招生计划和招生专业逐年增加,在考生参加全省文化素质测试达线的基础上,针对报考不同专业的考生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测试内容和评分标准,凸显“知识+技能”多元化测试方式。从近几年分类招生考试的情况来看,广大考生普遍认可了这种人才选拔形式。
学院一直办有运动训练专业五年制高职,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以初中为起点的五年制高职培养制度,学院近年来不断修订考试评价标准,改革考试流程和内容,同时不断修订运动训练专业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更适应市场与社会需求,更切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近三年自主招生报名数均维持在500人左右。2015年,统招计划招生1000人,录取800人。2016年,统招计划招生833人,录取578人。2017年,统招计划招生851人,录取812人。学院近三年招生计划完成比例逐年增长。近年来,体育类、艺术类、普通文理科录取最低分位次逐年上升,目前已居全省高职院校中游水平。
2.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学院积极推动学生开展职业资格和岗位培训工作,学院积极支持、引导学生参加与专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工作,开展专项培训,引入社会资源,协调培训、考证、办证、发证事项,目前学院每届毕业生双证获取率均接近100%。从获取率看,获得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呈逐年增长趋势;获得行业企业颁发的资格证书均超过90%以上。从专业看,运动训练、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等专业获得的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率较高。
同时,学院依托培训中心、省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开展各级各类培训,服务社会。目前,培训的专项技能涉及到游泳救生员、体育场地工、社会体育指导员(健美操、游泳、网球、跆拳道、武术、攀岩、健身教练、体育舞蹈、羽毛球)。此外学院依托培训中心,开展教练员培训,涉及到足球、举重、篮球、健身等项目,其中,参加培训的运动员学生保持在年均30人左右。
3.直接就业率
学院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构建了院系两级就业工作体系,形成就业工作动态管理。利用校园招聘会、组织用人单位进校宣讲、组团参加各类招聘会等形式,积极推动就业工作,近年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2015年,直接就业数447人,其中自主创业3人,当地就业224人,中小微及基层就业313人,500强企业就业1人;2016年,直接就业数445人,其中自主创业2人,当地就业242人,中小微及基层就业362人;2017年,直接就业数391人,其中自主创业2人,当地就业197人,中小微及基层就业320人,500强企业就业4人。
4.毕业生就业去向
从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地域分布看,签约省内和合肥的学生人数仍然占多数。就业领域相对分散,就业比例最高的是健身行业、教育行业和销售业。大部分毕业生就业方向是中小微企业。学院2017届毕业生主要选择在安徽省内就业(86.28%),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省外就业人数较多的地区为江苏省(4.49%)和浙江省(4.22%)。2017届毕业生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40.68%),其次为“教育”(14.17%)及“批发和零售业”(8.92%)。学院2017届毕业生税前月均收入为4055.42元。
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及毕业生的评价
通过调查,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院办学宗旨明确,办学定位准确,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环境优越,办学质量较高。毕业生专业功底扎实、实践技能较强,具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综合素质较高。近三届毕业生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满意度较高。
同时,2017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达到98.35%,82.32%的毕业生愿意向他人推荐自己的母校;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98.90%,对母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满意度为99.45%;毕业生对任课教师各方面的满意度均在99.00%以上。
6.社会责任教育
学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一系列的社会责任教育,同时学院将社会责任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中,积极探索社会责任教育课程。创新教育形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慈善活动、社区服务、挂职锻炼、专业服务、义务劳动、青年志愿者等活动,正确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观看励志影视作品、走进社区、走进中小学校园,以专业技能服务社会需求,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近年来,学院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三八妇女节、感恩在路上”主题教育活动;“做五四好青年,重温入团誓词”主题教育活动;举办安徽体院广播体操交流赛;院学生会组织八校联谊工作;党的十九大代表孟苏平同志传达学习十九大精神报告会;校园大舞台“徽风皖韵”进校园艺术展演;学生毕业典礼等。一系列的活动扩大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能力、树立了他们拼搏向上的精神,丰富了学生生活。
此外,强化职业精神培养,一是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如广泛学习安徽省优秀运动队优秀运动员、优秀教练事迹;二是加强实践实训环节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培养,形成良好职业道德。
五、社会服务
学院立足体育行业市场,主动服务安徽体育教育事业、体育产业、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不断开拓“体育+”“+体育”办学市场,初步形成办学有质量,服务有保证,发展有特色。目前学院在服务保障安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全民健事业蓬勃发展,安徽体育产业大发展中,取得长足进步,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为“全民健身 健康安徽”“体育强省”等战略做出积极贡献。
1.服务安徽体育强省战略
一是服务安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确立了龙头地位。以服务安徽竞技体育人才为目标,构建以安徽省体育运动学校为龙头的安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形成县级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特色学校)——市级体育运动学校——安徽省体育运动学校的层级体系,形成竞技体育人才发现、培养、输送流程和核心带动、中心辐射的新格局。
二是服务体育应用型、专业型、技能型人才社会需求,培养社会所需的中高级应用型体育人才。以主动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强体育教育类、体育健身类、体育管理类、体育经营类、体育休闲旅游类、体育表演类、体育保健与康复类人才培养。
三是优化现代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发展壮大高职教育,目前学院办学层次包括五年制高职教育和三年制高职教育。其中五年制高职教育年招生数稳定在500人左右;三年制高职教育稳定在300人左右。随着分类招生政策的实施,以及学院办学质量的提升,三年制高职教育招生数稳步提升。部分特色专业、优势专业招生数增长较快。
四是实现运动员文化教育、学历教育全对接。学院承担服务省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工作职能。开展符合相应年龄段的义务教育。与学院周边优质中小学教育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开设学院与中小学共建班,实施送教上门。此外,积极探索运动员学历教育新形式、新路径,提升运动员学历教育层次、学历教育质量,构建运动员学历教育体系。2018年,安徽省体育局与安徽师范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之后,学院主动开拓,寻求合作,贯彻落实安徽省体育局与安徽师范大学战略合作精神,与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就合作项目、合作内容、合作方式上达成了初步共识,制定了继续跟进的初步方案,深度推进合作办学。
2.服务安徽全民健身战略
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引领体育健身,展示专业技能,助推安徽全民健身事业。围绕省内大型体育活动,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积极为周边单位提供健身指导、业余训练指导及各类运动会裁判服务工作,彰显了学院的办学特色。
3.服务安徽体育职业人才发展
学院依托安徽省体育局人才服务中心,开展面向师生及有关人群的体育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每年进行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达到数十个批次,超千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内容涉及游泳救生员、体育场地工、社会体育指导员(健美操、游泳、网球、跆拳道、武术、攀岩、健身教练、体育舞蹈、羽毛球)等。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1.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特色专业建设有待加强。学院特色专业、示范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需要加快推进。工学紧密结合、产教深度融合、特色课程开发等亟需加快建设。专业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是创新创业能力有待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创业能力需加快培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需优化,创新创业平台亟需建立,创业培训有待加强,基于互联网+的创业思维有待强化。
三是社会服务能力有待加强。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企业发展实际,开展服务较少。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项目培训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2.改进措施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等文件精神和要求下,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两个国家战略新形势下,在省委省政府“全民健身抓普及、竞技体育创佳绩、体育产业大发展”新要求下,学院内涵建设面临可持续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的挑战。
一要加强办学基础条件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继续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加大投入,新建、美化、优化教学、训练、科研设施。
二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水平。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强化学校、企业、社会三方协力合作,形成企业能工巧匠和技术专家参与教学;开展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技术服务工作。
通过自评,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较强。学院将进一步明确办学思路,增强内涵建设,激发办学活力,推动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更好服务安徽地方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学生发展,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